西甲直播

您的位置: 首页 > 二十大理论学习
办好高等教育,推进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2-12-05 作者:曾欢玲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办公室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强国战略的重要交汇点,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历史经验证明,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办好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高等教育,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助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在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发展主题的大背景下,有着更为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一、办好高等教育,必须站在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统筹推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办好高等教育,必须站在高质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统筹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全局,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突出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意义。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突出教育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创新驱动优势,体现了立足长远的系统性思维和统筹发展的思想。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龙头,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功能,担当着国家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贡献者的角色。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上新征程的关键时刻,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同时,也面临着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重大风险防范等现实问题,面临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范式、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影响力等理论问题,要求我们要切实办好高等教育,发挥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作用。

二、办好高等教育,必须立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眼光统筹推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办好高等教育,必须立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眼光统筹推进。办好高等教育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不能急于求成,而应以“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立足长远,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也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讲话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走过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极不平凡的历程,办学规模、培养质量、服务能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2021年在学总人数达到4430万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57.8%,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为我国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靠创新驱动,作为创新驱动要素的科技生产力、人才资源、创新动力都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来实现。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在坚持公平、普及化发展的同时,加大改革创新发展力度,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高等教育改革也应从关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进一步发展为同时关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贯彻、开放多元的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区域协调创新格局的形成,最终形成与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契合度、融合度更高的、高质量、可持续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三、办好高等教育,必须抓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稳步推进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价值目标和时代使命。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坚持人才引领驱动,建设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就是树立德业,完善人格,实现道德理想。“立德”位居中国古代士大夫“三不朽”人生追求之首。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说文解字》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可见,教育的本源目标就是“育德”,涵养人的德性。“树人”出自《管子·权修》:“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尹知章注曰:“树人,谓济而成立之。”又,王夫之曰:“《易》言‘蒙以养正,圣功也’。养其习于童蒙,则作圣之基立于此。”可见,“树人”强调两层含义,一是“济之”,即帮助其成为有纯“正”品格的人。二是“终身”之计,“树人”不是短期之计,而是长远之计。立德树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性”文化一脉相承,在当前大变局时代,多元文化碰撞,各种文化潮流交织,坚守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筑牢道德的防线, 确保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

四、办好高等教育,必须夯实“科学研究”的基础支撑稳步推进

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基础支撑。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考核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情况的核心要素。近年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发起对我国高新技术的全面遏制,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使命落到高等教育的肩上,攻克核心技术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最迫切要完成的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五部分专门阐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并且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是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党中央应对时代发展趋势所作出的高瞻远瞩的精准突破的重要论断。在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个要素中,科技成果是体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成果的最显著的成果,教育和人才都要汇聚到科技创新发展、科技自立自强的任务上面来。今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自立自强的若干意见》,是推动高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有组织科研,全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作出的重要部署。高校的科学研究工作,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旨归,充分发挥高端专业人才优势和区域科技资源汇聚的优势,自觉“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领跑我国高科技前沿领域的竞争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性支撑。

五、办好高等教育,必须抓住“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稳步推进

师资队伍是高等教育的第一资源,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也是决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办好高等教育的重要抓手。“立德树人”的高等教育根本任务,需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才能加以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依赖创新型高水平师资队伍才能得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说:“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可以说,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教育的“牛鼻子”,推进高质量发展,就要建设一支适应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推出高水平创新成果。高校教师首先要成为立德修身的榜样,成为“大先生”,在为学、为事、为人等方面以身示范、以身立教,成为学生终身成长的领路人;其次要成为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的榜样,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着眼学术前沿和国家发展现实需求,致力于研究真问题,勇于钻研,锲而不舍,解决真问题,推出真成果;再次,要坚定信念,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始终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信仰者、实践者和宣传者。

总之,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是利益长远和影响深远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办好高等教育,必须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将“科学研究”作为基础支撑,抓住“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承担起科技自立自强、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使命,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曾欢玲,中共党员)



初审(一审):李绮晴

复审(二审):张远秀

终审(三审):谭茵华


站内搜索
一月新闻排行
图片新闻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
  • 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青年的...
  • 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合力...
  • 办好高等教育,推进高质量发...
微信平台